更新时间: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9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)在今天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五年成绩单正式公布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5年来,有关部门与川渝两地一道,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,压茬推进各项任务举措,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首先是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方面实现了新跃升。从经济总量看,5年前,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.3万亿元,2024年预计增长到8.6万亿元,5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,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6.3%提高至6.5%以上。从产业体系看,成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、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,汽车产量、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/10以上,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,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,巴蜀文化走廊知名度、美誉度持续提高。
其次,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呈现新气象。在创新布局上,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,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,中国(绵阳)科技城加快建设,重组形成了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。据了解,川渝两地深入实施创新合作计划,有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,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1.4万余台(套)。
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也获得了新突破。陈亚军介绍,目前,成渝地区已经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、营业执照互办互发,还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专门法院——成渝金融法院,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——川渝高竹新区也设立运行。近年来,成渝地区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,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(地区)的548个港口;2021年至2024年11月,中欧班列(成渝)累计开行1.6万列,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.2%。
在生态环境领域,成渝地区成立了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,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。在公共服务领域,两地深化实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动,“川渝通办”覆盖了355项政务服务事项,实现“进一个门、办两地事”。目前,成渝地区养老保险、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,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。
“双城经济圈经过5年的建设,创新动能更为强劲、区域发展更趋协调、绿色本底更加坚实,开放发展更具成效、民生共享更加可及,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。”陈亚军表示,当前,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,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川渝两地,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,加快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