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
纵览新闻评论员 李一木
据媒体报道,浙江余杭有学校推出晚上9点作业熔断机制,通过班级群、家长会等渠道发布:晚上9点之后没做完作业的可以不做,第二天也不用补做。
这些年来,围绕教育减负的呼声一直不断,也有相应的举措不断推出。在此背景下,“作业熔断”让这样的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。
基于学校的现实情况,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,尤其针对孩子和家长们的“痛点”,“作业熔断”显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但是,如果脱离开教育资源的不断均衡,脱离开教育考评机制“指挥棒”必要的调整,“作业熔断”显然只是一个个体化的尝试,因为不是每所学校,都会具备推行“作业熔断”的实力与底气。不过,“作业熔断”这样的尝试,在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,其实也在为教育减负做出宝贵的努力。应该说,这样的尝试值得期待,这样的努力多了,就有可能倒逼更深层次、更加系统的教育变革。
教育减负一直在减,却也一直在喊。众多的通知、举措,好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,让人感觉这个事着实不易!究其根源,还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,教育考评机制“指挥棒”的“硬杠杠”。如果我们的孩子无法享受到足够优质的教育资源,不靠拼“刷题”,还能拼什么呢?如果我们的孩子面对的“终极考核”,还是那几张卷子,还是那几张卷子上的分数,在这样的“硬杠杠”面前,讲多少道理,恐怕也难以完全奏效。
世界上没有故意让孩子失去快乐童年的父母,世界上也没有故意多留作业让孩子们不睡觉的老师。这应该是最起码的常识。长久以来,把“教育之负”归结到家长们的“卷”,归结到“老师作业留得多”,其实是典型的打错了板子。家长和老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,同样要面对现实,面对“指挥棒”,他们同样是那些资源不均衡、考评不科学的受害方。
所以,“作业熔断”这样的尝试,更多的价值在于再一次为教育减负作出了尝试。任何有益于教育减负的尝试都值得期待,值得再次聚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,激发起更多力量来从这个冰面上破开的小口,去接续发力,一下下用公平、科学与专业之力砸开冰面,真正迎来溪水灵动奔腾的那个时刻。